“翻譯理論”既是一個新的領域,但也不是一個新的領域。雖然它直到1983年才在美國現代語言協會國際書目中享有單獨的條目,但它的歷史卻和巴別塔一樣悠久。
一些文學學者聲稱,他們從未聽說過有翻譯這樣一門獨立學科;其他可能從事翻譯的人,則自稱他們已經掌握了翻譯所需掌握的一切。任何“單語”工作者都可能會聲稱無需翻譯理論。然而,只要某種語言與古往今來的其他表意系統產生聯系,其中必然離不開翻譯。
雖然翻譯理論在學術界被當作邊緣學科,但它對于從事文學闡釋的人來說卻至關重要。接下來一起來學習有關翻譯理論的知識吧~
什么是“當代翻譯理論”?
羅曼·雅各布森將翻譯分為三類:
語內翻譯
即用同一種語言中的其他語符對該語言的語符進行“改述”。
語際翻譯
即用另一種語言的語符來解釋一種語言的語符,又被稱為“嚴格意義上的”翻譯。
符際翻譯
即將語言符號轉化或轉變為非語言符號(如從語言符號到藝術符號或音樂符號)。
雅各布森的三分類相輔相成。根據這一分類,我們很容易就能理解翻譯理論是如何快速將學生融入語言和文化的整體符際網絡中(這個網絡觸及所有學科與話語)。
近年來,翻譯理論呈爆炸式發展。喬治·斯坦納將雅各布森之前的翻譯理論研究歷史稱為對同一話題的老生常談,即對形式(與原文形式保持一致)和自由(使用創新的形式來模仿原文的意圖)的理論區分。
“現代”翻譯理論和當代文學理論一樣,發端于結構主義,反映了這個時代的理論拓展。接下來主要聚焦五種不同的翻譯研究流派,這些流派肇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影響至今,它們分別是:(1)北美翻譯工作坊,(2)翻譯“科學”派,(3)早期翻譯研究學派,(4)多元系統理論,(5)解構主義學派。
各翻譯理論間的差異
這些翻譯理論各不相同,其差異可見于它們的不同觀點以及它們使用的特定術語。
比如:
文學譯者與語言學的“行話”保持距離,解構主義學者顛覆符號學家所追求的“科學”術語;而許多其他領域的學者又對解構主義咄咄逼人的巧舌如簧敬而遠之。
然而,除卻術語差異,其他的障礙也影響了不同理論流派之間的交流。雖然在過去的20多年間,捍衛“新”理論流派(如翻譯研究學派)的學者一直在發展他們的觀點、出版他們的成果,但是,他們的觀點,對堅守更為傳統理論的研究者來說,仍然異樣陌生。
比如:
歐美譯者一般都拒不認為機構操縱會影響翻譯。翻譯研究學派的學者,對于解構主義者將翻譯研究學派精心收集的數據用于揭示多重間隙和文學壓抑,而非文學的系統性演進,也頗感不悅。
雖然跨學科翻譯會議時有召開,但學派之間的糾葛依然存在。
總結
總的來說,翻譯探索的焦點正在發生轉變——從抽象到具體、從蘊含頗深的假設形式到各種譯本的表面現象(包括文本的間隙、錯誤、歧義、多重所指以及“陌生的”紊亂),這些因素都被納入研究,而且不再用等值/不等值、對/錯、好/壞、正確/不正確等標準來衡量。
關于譯國譯民集團
譯國譯民集團成立于2003年2月27日,多年深耕翻譯服務領域,在全國布局,相繼成立17家公司。
譯國譯民集團目前共有專職員工200多名,簽約國內專家譯員10,000多名,簽約外籍譯員5000多名,形成以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為營銷中心,以福州、武漢、濟南、南昌、貴陽、西安、杭州等地區為翻譯和培訓基地的模式,服務地區遍布中國大陸、港澳臺、東亞、東南亞、歐洲、北美等地。
譯國譯民翻譯公司重點覆蓋13個垂直行業領域:交通物流、跨境電商、醫療醫藥、國際工程、文創圖書、會議會展、文旅傳媒、金融財稅、政府/公安/法院/企事業/中字頭企業、機械制造、信息科技、咨詢服務、公共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