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在對外翻譯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論壇期間,由中國外文局指導、中國翻譯協會支持、外文出版社主辦、中國外文局翻譯院協辦的“智譯未來:科技賦能對外翻譯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分論壇圓滿舉辦。
論壇現場
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兼翻譯技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外文局歐亞中心主任姜永鋼,清華大學智能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副系主任劉洋,天津外國語大學原副校長、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研究院院長王銘玉,北京語言大學國際語言服務研究院院長王立非,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鵬城實驗室云計算所副所長相洋,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華為機器翻譯產品和數據負責人、華為翻譯中心技術專家謝凝
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百度人工智能技術委員會主席何中軍,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智能翻譯實驗室執行主任、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北京外國語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副教授王華樹出席分論壇并作主旨發言。分論壇由中國外文局翻譯院院長黃玉龍主持,來自推動“三進”工作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研修班的專家學員約50人參加分論壇。
專家發言
姜永鋼指出,翻譯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中發揮基礎作用,新技術在國家翻譯能力建設中發揮推動作用,中國翻譯協會翻譯技術委員會將充分發揮行業引領作用,完善平臺、深化研究、建強隊伍,切實推動技術賦能翻譯行業健康發展。劉洋介紹了機器翻譯技術的優勢和局限性以及大模型技術獲取知識的新途徑,并對基于大模型的多模態機器翻譯的發展前景進行了展望。王銘玉分析了人工智能翻譯的交互、淵源、技術、對象、主體、模式、環境和教育等方面問題,并提出借助多領域融合知識,使其更好服務于人類交流和理解的建議。王立非認為,語言服務已進入智能傳播新時代,行業各方應加強“大翻譯”人才培養,推動提升人才翻譯服務能力、翻譯傳播能力、翻譯科技創新能力等三種翻譯能力。
相洋列舉了傳統機器翻譯技術在國家翻譯出版任務中面臨的幾個典型問題,提出了通過以大模型為代表的AIGC技術解決這些問題的思路,并介紹了近期鵬城實驗室與中國外文局共同開展的探索和實踐。謝凝分析了神經網絡機器翻譯和大語言模型各自的優勢及其對翻譯行業的影響,他認為,外語和翻譯學習者、從業者應深度參與技術研發和迭代,人機協作推動大語言模型發展。何中軍介紹了大語言模型的原理以及知識增強的大語言模型“文心一言”的關鍵技術,展望了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機器翻譯的發展前景并提出建議。王華樹論述了翻譯技術和大語言模型發展可能帶來的翻譯主體性、文化敏感性、數據安全性、社會公平性等倫理問題,并探討了相關應對方案。
黃玉龍總結
黃玉龍在論壇總結中指出,國家翻譯能力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一體化推進是一項系統工程,在新技術代際躍遷的背景下,科技、翻譯、出版、傳播與教育領域各方應進一步深化合作。他表示,中國外文局翻譯院愿與行業各方攜手共進,聚焦需求、協同協作、技術賦能、固本強基,促進源頭技術與行業生態深度融合,推動國家翻譯事業科學健康發展。
本次論壇是外文出版社和中國外文局翻譯院與時俱進研究如何促進新時代對外翻譯出版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為扎實推動科技賦能對外翻譯與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