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工智能領域相關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AI翻譯的相關應用程序和軟件也日益豐富。除了谷歌翻譯等幾款近年流行的翻譯軟件外,ChatGPT等新的AI工具也越來越多地應用于語言翻譯,甚至可生成更準確、更流暢的翻譯文本。
人工智能將如何影響翻譯行業?圍繞相關話題,中新社“東西問”此前在巴黎專訪了北京語言大學高級翻譯學院名譽院長劉和平。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我們看到人工智能在翻譯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多,特別是ChatGPT等AI新技術的影響力越來越大。AI未來是否會給人工翻譯帶來較大沖擊?
劉和平:在我看來,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和手機的發展作一些類比。手機問世最初只具備通話功能;隨著技術的發展,手機的功能越來越多,然而手機發展到現在也無法代替人。人工智能也是同樣的道理。ChatGPT或許可以被認為給人工翻譯帶來了沖擊,但事實上相關技術在給人類提供更多幫助,并不能取代人工。人類也在這一過程中與時俱進。
在翻譯領域,AI能夠給人類提供更多的翻譯服務。每個人的翻譯水平不盡相同,如果一個人的某個語種的翻譯水平不如AI,那他的相關工作就要被AI翻譯所代替。未來翻譯行業需要更多高端翻譯,就是說人工翻譯出的譯文既要翻譯出原文的基本信息,也要翻譯出原文的情感。
我已經使用ChatGPT進行了翻譯方面的很多試驗。它可以平整地把原文翻譯出來,能夠做到沒有語法錯誤,但是這種AI翻譯出的譯文是沒有情感的。我想要通過原文表達的喜怒哀樂,AI譯文終歸無法完全表達出來,至少目前是這樣。人工翻譯應在“創新”和“情感”上為自身發展留好位置。
中新社記者:但社會各界存在某種擔心,即人工翻譯未來是不是會真的被人工智能所取代?
劉和平:現在翻譯專業的學生和家長都對此有些擔心,社會輿論同樣對此擔心,我個人覺得這種擔心是沒有必要的。AI翻譯永遠無法代替人工翻譯。我們早年寫文章使用稿紙,后來使用電腦,再后來開始用語音識別技術。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的生產力是在不斷提高,現在人們顯然不愿意再退回到使用稿紙寫文章的時代。因此我建議青年學子應該面向未來,擁抱技術,充分發掘出人的價值。
未來也許90%的翻譯都可能由翻譯軟件來做,但剩下的10%仍需要水平更高的翻譯人才去完成,總歸需要有人來實現這“最后一公里”的翻譯工作。因此這就對翻譯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AI技術日新月異,即使已退休,但我現在一直在相關領域繼續學習和探索。
試驗后,我就在思考ChatGPT在翻譯方面有哪些不足,相對于這些不足,我的優勢又在哪里,所以我得出AI翻譯無法代替人工翻譯的結論。
中新社記者:比如在文學翻譯方面,人工智能是否就無法取代您的工作?
劉和平:AI現在能做一些文學方面的翻譯,但譯文很平淡。作者想通過文學作品表達出來的情感,AI是翻譯不出來的。因此我告訴學生,對于技術的發展,不要害怕,所要做的是去提升個人能力,學會把AI利用好,讓這項技術給翻譯“插上另一雙翅膀”,這樣就能“飛得更高”。
中新社記者:在2018年,中國外文局就與科大訊飛合作共建人工智能翻譯平臺,美國也在積極投入巨資研發人工智能翻譯平臺。據您了解,目前人工智能翻譯平臺的水平如何?
劉和平:以前我使用谷歌翻譯比較多,主要是中文、英語、法語等語言的互譯,一些外國軟件的歐洲語言互譯較好。現在學生中使用DeepL翻譯比較多,質量也還不錯,但究竟好到什么程度仍有待商榷。總的來說AI翻譯平臺的歐洲語言互譯完成度較高,但東西方語言之間的互譯,完成度就相對差一些。這些翻譯平臺譯文的基本問題主要是比較累贅、句子之間銜接和邏輯性都比較差。盡管沒有大的語法錯誤,但譯文的整體感覺還是比較生硬。
AI翻譯平臺有自我學習的功能,我們之前和微軟做過相關的翻譯試驗,在會議開始前先把主講人的演示文稿輸入平臺,讓平臺提前了解將要翻譯的大致內容,AI翻譯平臺對會議翻譯的錯誤率就會明顯降低。這和人工翻譯有一定的相似性。但AI翻譯平臺無法做到完全準確的翻譯。對于多語種的同聲傳譯,AI翻譯平臺也是無法處理的。